中新网江苏新闻6月30日电(周建琳)日前,作为第五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简称“江艺节”)的重点活动之一,江南采薇——第三届“江南小剧场”圆桌会议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来自全国演出行业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10多位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小剧场未来之路。
“江南小剧场”圆桌会议举行。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供图
(资料图片)
因地制宜最重要
小剧场对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对城市而言又有着怎样的价值?如果说大型剧院是文化动脉的话,小剧场就是文化生活中的毛细血管。小剧场不仅是演出区域,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沉寂多年的淄博凭借烧烤火出了圈,可谓出奇制胜。小剧场的建设也如此,要与城市、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色相呼应,要依托自己原有的基础来打造品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项目部主任吴嘉认为,苏州小剧场的建设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将某个领域打造成为全国的标杆。
全国首个沉浸式戏曲项目《浮生六记》自首演以来已演出200余场,吸引了大量“90后”和“00后”观演。该剧制作人、导演、公共艺术策展人萧雁主张小剧场要走进苏州古宅、古巷,将历史与现代进行创新融合。她认为,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特别丰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对于文艺创作来说,主要考虑的是怎么让苏州丰厚的历史沉淀为年轻人所接受。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
小剧场能走多远,关键在于观众是否“买单”。一方面,人们文化消费品位水涨船高,为小剧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并不会天然转化为现实文化消费力。能否培育观众、留住观众,优质的内容供给是核心。
繁星戏剧村是全国民营小剧场的标杆。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繁星戏剧村也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开发出多部年轻人喜爱的互动型戏剧作品,互动也逐渐延伸至舞台下。繁星戏剧村高级副总裁、总制作人邓炜表示,现在繁星戏剧村增加了与观众的交流机制,每部戏创作前都要与观众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希望看到怎样的产品,把观众放到中间。
从《阿波罗尼亚》到《新龙门客栈》,一台好戏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汉坤总给观众带来惊喜。“最简单、最直白的想法就是,让观众觉得这钱花得值,以后还愿意来,把看戏融入到生活方式里。”汉坤表示,百花齐放的市场环境,对于整个行业以及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观众选择变多了以后,也能够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里面,找到更适合他们的一些文娱消费的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小剧场。
人才从哪里来?
小剧场建设不仅是基建,更是一个城市文化生态的系统构建。它应该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物理空间,是剧场建设;其次是空间呈现之物,即内容建设,如何生产原创精品;而更重要的,是空间中的人,是人才建设,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人才梯队的培养机制。
“目前苏州小剧场的演出,比较缺乏本土演艺人才,大多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外来人才。我认为,如果未来要大力发展小剧场市场,必须得有本土的机构和力量配备,本土的人才要跟上。”哲腾(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监傅若岩坦言,公司入驻苏州后从全国招募了一批演员,本希望在苏州抢先打造成一支本土演出队伍,但遗憾的是一部分演员还是跳槽去了上海等地。
从2008年至今,邵泽辉一直服务于“北京国际青年艺术节”,希望通过艺术节为优秀艺术青年提供展示的平台,给予他们扶持。戏剧导演、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发起人、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会长邵泽辉建议,苏州可以利用青年戏剧节这个平台,成立一个编导创作型人才导师班,从编剧、导演、制作、剧团运作、表演等各方面对青年戏剧人加以引导,培育更多的本土原创戏剧人才。
打造“小剧场之都”是苏州的愿景。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张亮表示,作为苏州本土企业,未来将推出更多具有市场价值、IP品质,符合游客、市民需求的演艺产品,通过引进、自主开发、项目合作等多维方式推动“江南小剧场”向纵深、向高水平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