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现代化进程中,西藏传统文化被“落下”了吗?
一场“厕所革命”之风曾在拉萨的八廓古街劲吹。厕改虽小,却关系千家万户。古街居民得以在传统文化环境中,体验到现代化进步带来的便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其多样性及历史悠长而著称并备受关注。
一些西方观察者们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存活,特别是西藏文化的存活存在一种所谓的“破坏论”,认为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将对藏民族文化造成破坏。
但也有许多愿意抱持实事求是态度的人士认为,雪域高原经济社会显著变化的同时,传统藏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上,多位外籍藏学研究者结合自身的实地考察经验和长期深入研究,介绍了他们眼里西藏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
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齐头并进
“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我看到西藏的新房子、新公路、新铁路越来越多,这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长期从事藏学研究工作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弗拉基米尔·乌斯宾斯基表示,高原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可以看到中国在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努力。
“另一方面,中国在保护西藏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努力同样不能被忽视。”乌斯宾斯基指出,西藏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传统文化,因此如何保护好西藏传统文化也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也正致力于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据《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2006至2020年,中国安排资金34亿多元,实施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程。3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央财政支持6900万元,保护了农耕文明传承和文化遗产,改善了农牧民居住环境。
83岁高龄的英国藏学学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伊莱恩·玛格丽特·罗布森,自1956年起便对西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师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胡坦教授。
“我亲眼见证了西藏的变化。从公路、铁路、机场到学校教育,以及普通人的生活变化,整个过程都是令人惊叹的。”在与中方学者的长期合作中,罗布森学会使用藏语文进行文学翻译创作,她认为,这得益于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护藏民族语言文化,也是藏民族语言文字生命力依然活跃的明证。
向更深处推进的藏文化保护
专研西藏文学的美国藏学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兰·哈特利对“统战新语”说,“在过去的10年里,我看到中国政府支持了一批非常大的藏学文献保护和整理项目,这对藏文化保护很有帮助。”她也注意到,中国政府为推动西藏的现代化进程与保护传统文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努力。
白皮书显示,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09亿元,用于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等。目前,西藏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460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22名。
“现在,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重新造林、草场保护以及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越来越多。”哈特利说,许多项目的重点不仅是推动现代化发展,同时也兼顾到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促进。
“就保护文化而言,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成果丰硕。”罗布森说,时隔七年,再次来到中国参加规模如此之大的国际藏学研讨会,同学术同仁研讨交流,这本身就是对藏文化保护、发展的重要实践。(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